三个角度降低噪声污染
1、从法律角度降低噪声污染的措施
合理的法律法规是噪声控制的基本要求。城市发展中,合理的法律体系以及相关强制性手段是城市居住环境、降低噪声污染的保障性条件。由于噪声控制的复杂性强、综合性强,必须保证各部门的全面配合和处理。在环境保护机构及相关部门的统一协调管理下,要积极组织相关机构进行环境评价、城市规划、交通管理工作的完善,提高环境执法的力度,尽量从法律角度出发对噪声污染进行全面控制。
2、从人为角度降低噪声污染的措施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环保机构要加强与科技协会的合作,及时制定环保宣传资料,提高公民环保理念。公众场合避免大声喧哗,电子设备避免大音量外放等。国家相关机构要推广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提倡市民出行以公交车、自行车为主。禁止销售不达标汽车,降低机动车噪声污染程度。
3、从技术角度降低噪声污染的措施
建筑:
城市建筑中,不同结构、不同材料都会对噪音污染产生差别化影响。在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密度逐渐缩小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建筑之间的噪音干扰,我们可以在建筑设计中使用环保的吸声隔声材料或对建筑物实行一定的噪声控制工程。
城市道路:
合理利用沿街建筑物进行声音屏障处理,最大限度的进行噪音污染的防控。城市交通带来了较为明显的噪声问题,考虑到交通噪声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城市道路建设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各种噪声,使得噪声污染的范围越加广泛。针对上述问题,有三种方法可以减缓交通噪声污染。
1、借助路面加宽、立交桥搭建等方法进行处理,保证城市主次干道的合理性,有针对性的进行车辆管理。
2、在交通路口区域建立声音测量装置,增加道路周边绿化带的合理建设,保证绿化带起来吸声、隔声的效果,降低噪音负面影响。
3、使用隔声屏障在高架桥两侧、铁路沿线、公路沿线、冷却塔及工厂设备进行局部隔声。
隔声屏障不仅可以用于道路隔声,同时也是现代敞开办公室、语音教室和展览馆(厅)等室内防止噪声互相干扰的一种技术措施。
原理:在声源和接收者之间插入隔声屏障,使声波传播有一个显著的附加衰减,从而减弱接收者所在的一定区域内的噪声影响。
隔声屏障主要用于室外。随着公路交通噪声污染日益严重,有些国家大量采用各种形式的屏障来降低交通噪声。在建筑物内,如果对隔声的要求不高,也可采用屏障来分隔车间与办公室。屏障的拆装和移动都比较方便,又有一定的隔声效果,因而应用较广。
城市交通:噪声传播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由于噪声污染源、传播途径等是可控的。比如说,对噪声较大的重型车辆进行改造。做法:可对其进行低噪声控制,保证发动机、传动部件的安全罩内部进行减振器、阻尼隔震处理,从而达到降噪的目的,削弱源头处的声波震动,从而实现降低城市噪音污染的效果。